
当下散文的缺和失
最近两个月,因为在(新散文)和(散文中国)论坛做值班斑主,所以阅读与分析、分析与评论自然成了我最投入,最认真,也是最化精力和时间的事情了;与散文制造者门的交流自然也比往日多得多,讨论交流无非也是围着“
最近两个月,因为在(新散文)和(散文中国)论坛做值班斑主,所以阅读与分析、分析与评论自然成了我最投入,最认真,也是最化精力和时间的事情了;与散文制造者门的交流自然也比往日多得多,讨论交流无非也是围着“下当散文面面观”,各论着各的观点,各说着各的理论。这些不得不令我去思索当下散文的根、茎、叶、花、籽各自应有的位置,还有新散文与传统散文之间需不需有和谐的共点,以及有西方文学渗入的中文西化性的写作方位与涵义等,迂回了一圈,又回到的原点——当下散文的缺和失,把这个问题弄清了,别的问题也就清了,好文章与劣文章也自有根基了。我寻寻觅觅了许久,总想认清来自散文生活里的真正芬芳的含量(文骨:有肉有血,情感:真诚饱满,叙说:平实丰硕,语言:简中藏精,结构:新颖别样)等和自来散文生活里的浪漫心态和尊重现实等。我从传统散文的阅读分析,再读中西互称互补的新散文,我不用什么文学理论为依据来评论文章的实在内质和潜在内质,我只是用一颗带着平和坦诚的心,走进写作者的写作意景后,从文字中走出,用我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思索,用我自己做人的根本来分析文章的内质厚重。说到文学理论和文学的根,对于学理工的我,说自己是个门外汉并不是什么做作的谦虚,我为什么要假装谦逊?其实我是不会谦虚的,也没有必要谦虚,偶尔的骄傲一回倒是有的。所以,我对文学根基的认识,只是凭着自己被世态的接纳和自己所接纳的世态来打底思考,凭着自己对社会的解读分析的力度,凭着自己对人性的剖析归结,先用感性做串缀,最后用理性思维来认定其中多多的“奥妙问题”或“问题的奥妙”。比如“下当散文的缺和失”,这个看似很平常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从散文观现实表思想”的问题,或者说就是“读文章论人品掂厚重”的问题,一旦说开就是那么简单,这与有没有文学理论依据已不重要了,因为所有的理论也不可能是恒定是恒定不变的,也都是经过人们的文思哲辩形成的共识。再之,凡是可以称之可理可论的理论,都是具有很强的时限性和地域性,也都具有活动性。重要的是让当下散文的缺和失渐渐露出在水面。
散文的缺,其实就是执手文字制造散文的人在搭建散文过程中,往往是重了外观规划,轻了内墙砌砖与封刷,这样的作品,自然而然使散文缺了文骨(质品)。想造制独具一格的作品,不管是真正的个性创作,还是模仿某一名家对西洋文化探索研究的创作,都没有什么不对,这是可以肯定的,关键是要分析其主观意识中为什么重外轻内的潜在意识的,是故意?轻视?疏忽?潜在意识是主观意识的根,是为人者本真纯度的照实,决定客观上言行和操作。
重外轻内的主观意识,让其忘却了客观上是不可缺少文章的实用价值则是文章内在的“质”,和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根是文章内在的“品”,及文章生命力的强弱是文章能不能在世生存的主导因素,说得直白简朴些,那就是散文的质品,直接决定了散文的生命,这是无可非议的,是一个真正以文为文者不可疏漏的。
现在散文的缺,其实就是缺之散文写作者们不能踏踏实实因文而文的品格,多了为文目的投机,想借以文字而得名利者,自然是急功近利,想哗众取宠,玩得是文字游戏,让散文华而不实,缺少了应有的“文骨”,削减了文章“质”地厚重和“品”中的真正精华……所以,散文的缺,说透了就是写作者的人品缺,就是人的人性缺。
散文的失,与个性创作的“质品”相比,模仿创作更要加重其“质品”的比例。现在不少人不知是不是真正的喜欢某一篇文章,还是在附和、讨好、奉承、拍马等,这里不能排除有私人感情上的拢络,没有原则的抬高或贬低,没有真诚的解读或分析;也不能排除有些人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在文字中有多“聪慧”有多“灵通”,对名家作品或正走红的作品嘶叫“好”,其实有些文章其根本无法读完,更不用说能读出作者很用心地利用了文字的叙说技巧遮蔽了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连读都没有读透,何来理解?又何可以欣赏?说白了,所谓的喜欢,纯然是对其人而未能读其文(更多时候倒像在演《皇帝的新装》一样可笑),使好的散文失去了应有的本真欣赏。不管什么散文,失去了最最本真的读者,和最最本真的欣赏,还能有什么意义?
由此说来,散文的失与散文的缺其原则点是相同的。散文的失就是失了人性的本真!换之话来说,当下散文就是失血太多太多,从而使散文远离的踏踏实实的大地,远性了人性;而所缺的真是——赤子之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angjinxu.com/html/sanwen/xd77iuuui1g2g.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