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漫有惊人句

读诗漫有惊人句

健名散文2025-08-03 15:11:20
小时候喜欢读诗词,常常地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大声地、激情地咏颂。诗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在豪放和婉约的诗词中,我相对的喜欢豪放的多一些。可以说,婉约派词是适合在花前月下浅吟低唱,而豪放派词更适合把酒临风、
小时候喜欢读诗词,常常地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大声地、激情地咏颂。诗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分,在豪放和婉约的诗词中,我相对的喜欢豪放的多一些。可以说,婉约派词是适合在花前月下浅吟低唱,而豪放派词更适合把酒临风、对酒当歌。婉约派侧重于抒发离愁别恨的个人感情,而豪放派则侧重于抒发对事物的感慨。一个是小调,轻轻的哼出,一个是高歌,放声高歌。我不是一个善于感怀、多愁离绪的人,况且我也一向认为一个人应该有一点开阔的胸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再加上一点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影响,所以,我一直是比较喜欢豪放派的诗词。像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以及属于婉约派的李清照的“九万里风蓬正举,蓬舟吹去三山去。”等词句都是我所喜欢的。
在婉约与豪放派诗词之中,我又更喜欢和欣赏一些充满爱国主义思想的诗词。比如陆游的诗词。读陆游的诗词,常常的令我感怀、感伤以及感慨。陆游戎马一生,始终坚持抗金,即便是在受到排挤,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也始终不渝。他的许多诗词里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偶尔读到他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后,我便一下子把这首小诗当作了我最喜欢、最推崇的唐诗宋词之一。我常常为诗人那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所感动。
王维的诗被苏东坡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一首绝妙的诗画图。清晨的咸阳,细雨湿润了轻飘的浮尘,雨后的客舍一片青蓝,细雨湿过的的柳树是那样的清新,袅袅地在清爽的晨风中摇曳。朋友将要远行,诗人手执酒杯,真诚地劝慰:请你再饮一杯吧。喝了这杯酒,从咸阳西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没有黯然销魂的神伤。相反地,倒是从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我读到高适的这首《别董大》的时候,我便一下子为这别具一格的送别诗所吸引了。它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甚至超过了《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送别诗,《别董大》却没有以往送别的感伤缠绵,所有的离愁别绪都被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所遮盖了。这首诗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虽然也感人至深,但是这种积极乐观、给人光明的、发自内心的肺腑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美。
贾岛的诗我读的不多,但是,有一首诗却是我非常喜欢和推崇的。这就是那首著名的《剑客》。其诗曰:“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诗充满着豪气,凛然之中,有一种豪气干云、气冲斗牛,一副侠胆、大气凛然侠义气概。尤其最后两句,“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正义豪爽、嫉恶如仇的剑客形象栩栩如生、一副抱打天下不平事的雄心壮志赫然在现。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有很多的豪放词代表作,但是对于他的田园诗词,我反倒是喜欢不已。那首《清平乐·村居》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阙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了他赋闲时的农村的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景象。这首词,用质朴的近乎于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副朴素、温暖而又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茅檐、小溪、青草,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把一颗颗莲子往嘴里塞,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作者把它们一一组合在一起,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小令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语言简单、直白,却能把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喜欢的诗词很多,但是,像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悲悲戚戚”、像苏东坡的“明月只是有,把酒问青天”、像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之类的,喜欢归喜欢,却因为它们的过于烂熟和广为人知,反倒是不能放在我最喜欢的之列了。
古往今来,诗词之大家者,历史上不乏其人。诗词经过了唐宋的繁茂、鼎盛,之至清朝的中兴,在二十世纪的路口,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在二十世纪的中期,又出现了一个词的大家,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堪称一位诗词大家,在中华的诗词历史上,不输任何一人。在对毛泽东的诗词评价中,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以国人诗学而论,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毛泽东则为诗雄词豪。”著名国学应用专家张诚笃先生论毛泽东诗词意境如天地之苍茫、江河之奔涌、山岳之岿然、星光之灿烂。
毛泽东的诗词,因了他的雄怀大略,文韬武略,因了他的高瞻远瞩,也因了他的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与责任感,而更具有了政治的高度和气势上的波涛澎湃、汹涌磅礴。他的诗词,是站在了一定的高度来写的,往往表达了他作为一代伟人和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的波澜壮阔和雄浑。一九二五年,32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长赵恒惕的再次通缉下,准备离开长沙,前往广州,在临行前,毛泽东来到了位于长沙附近的湘江橘子头,面对滚滚东去的湘江,思忖着时下的革命形势,一时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独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