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闲话

翻书闲话

北平散文2025-08-22 08:26:27
闲来无事,就拿过一本书来,细细品读也好,随手翻翻也罢。不是为了学什么,只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每次带着儿子逛书店,心里总是有种难以言表的不适与疑惑,哪些曾经伴随很多儿童度过美好童年的小人书哪里去
闲来无事,就拿过一本书来,细细品读也好,随手翻翻也罢。不是为了学什么,只是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一)

每次带着儿子逛书店,心里总是有种难以言表的不适与疑惑,哪些曾经伴随很多儿童度过美好童年的小人书哪里去了呢?
我的童年就是和小人书一起长大的。小时候在老家农村,人们都很穷,根本没有什么钱给小孩子们买什么小人书。村里的小孩都是偶尔通过卖牙膏皮和捡来的破烂换个一毛两毛甚至几分钱,才能到镇上的新华书店去买上一两本。新书一买回来,虽然很可能还是电影上看过的什么《沙家浜》、《红灯记》之类的样板戏小人书,但几乎全村的小孩都会围拢过来争抢着看。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大家爬到村后的大柴草垛子上挤着一团,按照和小人书主人关系亲疏排定远近层次,平时和主人要好的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平时不是那么亲热的就只有隔得远点够着脖子使劲瞄了。我因为父亲在外面当兵,常常能给家里寄点钱,买小人书的钱相对多点,因而成为这种圈子核心的次数也就不少,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上学时,常常有人用一个大木板子摆着很多小人书在学校附近兜揽生意。而这生意照例是很红火的,因为他的很多书都是书店里买不到的,而且看书比买便宜多了,开始是一分钱看一本,后来是三分钱一本,比起书店里动辄一毛两毛买一本便宜。一到下课或是放学,学生们就把他的摊子给围满了,有钱的看上一两本,没钱的挤在一旁看个“香赢”。(看“香赢”就是不给钱,跟着给钱的人白看。摆摊的总是赶他们,不准他们看“香赢”,也是,要是都来看“香赢”,那他的生意还怎么做?)只要兜里有个几分钱,我是一定会在那书摊旁坐下的。我看的小人书很多都是在这种小书摊上第一次看到的。看到了好的小人书,以后要是在书店里看见了,我是会一定想方设法攒钱买下来的。
有一回,还记得是个阴雨的冬日午后,好冷好冷。妈妈不知道干什么去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大伯家。我一个人坐在大伯家门前的棉花秸杆堆上,脚下踩着烂泥。小雨点不紧不慢的,那种打在脸上一滴一滴的清冷现在我还能够回味得起来。人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没有谁理会我。我的手插在口袋里,揉来揉去。突然,我揉到了一张纸样的东西,我想起来了,那是早上妈妈走时给我的两毛钱,叫我要是饿了买点零食的。我忽然间有了主意,我站起来,手在口袋里紧紧地攥着那张两毛的小票,谁也没有告诉,一个人悄悄离开村子,冒着丝丝的寒雨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小人书,一边看一边往回走。回到村里,没有人关注我曾经离开过,我继续坐在秸杆堆上津津有味地看我的小人书。那本小人书叫什么名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讲的是一个狡猾的狐狸和胆小的猎人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后,我随军到了衡阳,家里生活状况改善了很多,我开始有了比较固定的零花钱,除了偶尔带着弟弟买点臭豆腐和腌制的红姜(这都是湖南的有名小吃,味道很好),基本上都用来买小人书了。和故乡相比,衡阳无疑是个大城市,新华书店里常是人头攒动。我总是挤在新华书店的人群中指着柜台里大喊:“阿姨,我买那本小人书。”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妈妈给了我一块钱买吃的。我拿着它一点食物也没买,而是到新华书店,经过仔细计算(力图用这一块钱买最多的书),花九毛九买了九本小人书。中午一点东西没有吃,心里比吃了蛋糕面包还舒坦。
我买的小人书积攒到现在也有了好几百本,有《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成语故事》、《封神榜》、《东周列国志》、《红岩》、《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等等,每一本从买的时候我都给他们编了号。现在时不时拿出来翻翻,既是在翻这些故事,又是在翻自己的童年。
儿子也喜欢看小人书,看到他坐在小凳子上埋头翻看我二三十年前买的小人书,我想,这是不是也可以算做是我对儿子的一种文化传承呢。

(二)

慢慢地长大了,小人书已经觉得不够味了。我开始试着看一些没有图案的大书,也就是三十二开本的书。
我先是从父亲部队的图书室里拿了几本,什么《九三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粗粗一翻,看不大懂,索性不看扔回去。
还是自己到书店去选吧。第一次站在不是小人书的柜台前,眼前的书名一个个都很陌生。我一本本翻过来翻过去,直到书店快关门才挑好了两本,《山野猎踪》和《枪,从背后打来》。一本是讲东北小兴安岭地区小朋友打猎、学习的,一本是讲云南小英雄智斗毒贩的。都只有百多页,薄薄的。回家后,我靠在床头一口气就把他们看完了,从此,我也迷上了这些“大部头”。那两本书直到现在还保存在我的书橱里,静静地看着我笑。
看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时间的渐进和思想的渐进。
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课文的关系,我喜欢鲁迅和冰心一类的作家,反感梁实秋、胡适之流,虽然具体为了什么我也不甚了了。读《朝花夕拾》,仿佛那童年的种种回忆也有我的身影;读《呐喊》、《华盖集》,不由地折服于作者犀利的笔锋、独到的文笔。读《致小读者》和《小桔灯》,深深地被冰心温婉的文风和博爱的精神所打动,恨不得自己也能有那样一盏温暖的小桔灯照亮回家的路程。
后来,特别是上大学和工作后,接触的世界大了,外围的环境更加契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境界了,我才发现,很多原来我拒之门外的书籍和作者也有着他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和精彩的表现。
梁实秋和胡适是被鲁迅批判的,原先一贯不在我的阅读之列。大学期间偶然在同学手上翻了翻《雅舍小品》,本来是准备批判的,看了几页,竟也被其中满含的人文气息所吸引。随后,我到图书馆去借来了刚到的《梁实秋文集》,整整四大本,我一个晚上看了个干净。十一点宿舍统一关灯,我就点起蜡烛继续。那些恬淡雅致,娓娓而谈的文字竟是我从来所没有接触过、感受过的。(不过在喜欢之余,我还是觉得他的文章仿佛恬淡有余,内涵略略欠缺,文化气息很浓郁,时代精神却很淡漠。)
从那以后,我有意识地找来了一些类似的作家的书看,象周作人的《知堂文集》和《知堂回忆录》、胡适的《胡适文存》和蒋梦龄的《西潮与新潮》,捎带着还看了丰子恺的散文和张中行的回忆,等等等等。看书要博览,看来这些老话还真是有道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