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在深圳当交警

老外在深圳当交警

卓著杂文2025-05-01 07:23:55
据《南方都市报》:早些时候,在深圳宝安区洲石公路鹤洲恒丰工业城路段,发生了严重的交通堵塞,而且长达四十多分钟,也未见交警的身影。就在司机们无可奈何地面面相觑时,从一个面包车内下来五个外国人,看上去都有
据《南方都市报》:早些时候,在深圳宝安区洲石公路鹤洲恒丰工业城路段,发生了严重的交通堵塞,而且长达四十多分钟,也未见交警的身影。就在司机们无可奈何地面面相觑时,从一个面包车内下来五个外国人,看上去都有四十多岁,而且都是身高马大。老外们立即分成几组,站在马路的不同位置打着手势,指挥交通。在烈日下,他们那阳光的笑脸,挥汗的身躯,稳健的疏导,使所有路过的人们,无不投来既敬佩又惭愧的目光。几分钟后,十字路口开始通畅,他们默默地上车而去。
老外充当义务交警,立即引起民众的热议。人们普遍把矛头指向国人素质低下的问题。
与其相反,是德国的一家报纸称:当地交警部门正准备取消红绿灯管制。虽然最后没有执行,但我们从中可以十分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德国的交通秩序是世界一流的,红绿灯几乎达到可有可无的程度。
一位交警朋友发牢骚:中国的交通法规与世界相比,还是比较完善和先进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中国人的奴役劣根性,在交通法规的落实上,显得再龌龊不过了。很多人都视交通法规为儿戏,在不知不觉中违犯交通规则,在淅沥糊涂中发生交通肇事,在理直气壮中没理狡辩三分,最后,在奄奄一息中告别人世。没事时,骂交警太黑,太狠;出事时,又骂交警不管事,形同虚设。
而我认为:一个国家的任何法规,单靠国人的自觉遵守,岂不悲哉?
现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先后实行无交警上岗制,平时只是通过电子设备,监控道路情况。上海的交通状况是全国最复杂的,但他们的交通秩序却是全国最好的。如果在市内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只需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会看到处理事故的交警到达现场,而且处理的速度也相当规范和惊人,几分钟后,公路就会恢复正常。原被告也不用保留现场,找什么证人,因为交警监视中心的现场实况,便是最好的证据。
然而,上海、北京毕竟就那么几个。更多的城市,就没那么幸运了。别说是平时你看不到交警的美丽身姿,就是出现交通事故,我们常常看到的交警哥们,也是“千呼万唤使出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真的很威风哟!我就纳闷了,人家西方国家也是改定点指挥交通,为流动监控交通,交警们每天骑着摩托,随时发现问题,随地及时处理。可是我们的交警呢,只有为领导保驾护航或是开展集中整顿时,才能看到他们威武的车队。平时不管交通如何,都视为正常,这才上演了“老外当交警”的惊叹一幕。——费解!
近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几位人大代表的文章:某市一年交通违法罚款有180多万笔。据了解,该市2006年的财政收入是502亿元,仅交通罚款就有1。5亿元。人大代表们质疑:是司机违法太多了吗?
城市居民,大多有这样的感受:每年都有几个交通集中整治时期,那时的交警们,执法也格外的卖力气,甚至不惜“蹲点”、“做笼子”、“下套子”。那么,我们的交警,为什么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把交通整治贯穿日常工作中,当成每天必须执行的神圣职责呢?还是那位交警哥们,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每到集中整顿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指标滴,如果每天都是那么严格,那还有几个违章滴?没有违章滴,我们罚谁去?罚不到我们拿什么搞抢收呢?
试问,我们执法的目的是什么?
这种以罚代管的行为,是否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是否使交警们不由自主地把人民群众赋予的严肃而神圣的执法权力,当成了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纵容了乱罚款和乱收费行为的滋生与蔓延;久而久之,是否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形成难以痊愈的抵触情绪?
罚而不管,是中国交通走向世界的出路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