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造之才,地育之子
阅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即使在千年之后,那种亲近感也是可以感知的。通过他留传下来的诗词作品,不仅将他的生活变更做了记录,对他的情感动向和思想进程都有了较贴近的感知。印
阅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对苏轼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即使在千年之后,那种亲近感也是可以感知的。通过他留传下来的诗词作品,不仅将他的生活变更做了记录,对他的情感动向和思想进程都有了较贴近的感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旷达豪迈的性格。人之一生旷达不光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生命襟怀,一种生存境界。苏东坡的一生,有的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愁,多才多艺,多灾多难。众所周知,他的一生有过三次大的贬谪:第一次是被发落在黄州;第二次被贬到了惠州;第三次被谪贬到海南儋州。他在诗中不无幽默地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屡遭贬谪,还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穷蹇困厄,忧患哀愁,未曾间断,人生之巨悲算是对他青睐有加,眷顾有余了,然而,尽管在他的生命中风雨多于阳光,坎坷多于坦途,荆棘多于鲜花,磨难多于腾达,他却能于逆境中笑谈畅饮,优哉游哉。且莫管这样的泰然夹着几多哀愁几多心酸,我为这位意气风发的文豪的生活姿态震撼。
偶有忧愁浮上心头,想到被誉为“垮掉的一代”的“80后”。非主流成为一种时尚被一代青年竞相追捧,效仿,一种颓废的凄美就这样肆无忌惮的滋长蔓延,以至于最后想要自救时,却欲罢不能欲止还休。想不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儿?这群青年到底患了何种流行病症。微微有点心痛,我们算是新中国步入正轨的承前启后的一代,可是我们呈现的状态却与现实的社会显得有点不和谐。我们逃避,我们退缩,未入红尘便言厌倦,涉世未深便想弃世,我们孤单,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没有坚强的斗志,我们清高,我们淡薄,我们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人生。
仅存的有志者还在无力的拯救,可是时代病了。再回望苏轼的青年,我们缺少的就是那种自我意识,那种为自己追求的空间。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饱经忧患”的父母长辈的呵护下,风平浪静的成长,不知天有多高不知地有多厚,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索取享受,生活已经开始奔跑。白驹过隙间,我们的容颜已有了成人的征兆,可是一开口便是孩子气的单纯和稚拙。想不明白错在哪儿了?是谁的过错?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苏轼用来增光见闻阅历的时间补贴在网络和恋爱上面,精神上暂得的宁静确实人静时分惶恐的思索。我们有的是智慧才情,我们有的奇思妙想,我们有的是求同存异的接受能力,我们有的是志向抱负,只是我们的等待与它们的黄金时代擦肩而过。
苏轼的旷达之势让我想得有点远有点偏了。我想表达的是,在《苏东坡传》中,详实的考证,生动传神的描写,苏轼求索跋涉的坚毅和处惊不变的旷达让我深深的自责。诚然他也写过“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这样幽冷空漠的诗句,流露出天涯沦落人的悲愁,然而东坡始终是在人生的“东坡”路上负重前行,像一只执迷不悔的乌龟,在各种困苦的夹壁中踽踽前行,孤独而快乐。
不仅如此,他还想珍珠蚌一样,把生活的点滴类聚成一颗颗光芒璀璨的珍珠,经久不衰的光泽。读了《苏东坡传》,我才了解到,这位文坛巨才不光是千古不朽的诗人、散文作家、书法家、画家,甚至还是水利、烹饪、医药、养生、道教、佛教等方面的专家。真是一个全才。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66年的生涯中,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书信1700封,各种文章4500篇。其中多是“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万丈豪情,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放不羁,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旷达,有“何妨吟啸且徐行”、“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也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哎,苏轼啊,怎能叫人爱之不能,敬之不及啊?!
林语堂先生对着对一代文豪的崇敬,在大量资料的帮助下,发掘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奇之处。更多的时候,苏轼是一个孤独苍健的身影存活在后世心中,其实,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这样一个情感丰富满腹才情的性情中人。林先生在书中指出,尽管苏轼同其弟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是在婚后都是幸福美满的,然而苏轼的人生总是充满遗憾和无奈,娇妻王弗的辞世让他万分悲痛,在《江城子》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情之深,意之切,字字如刀绞,点点如抽丝。缓缓的流淌出对故人的缅怀,痛彻心扉的惋惜。然而,像苏轼这样一个坦荡旷达之人,在悠悠天地间,何愁没有遣解疗慰的佳人。王朝云的出现,弥补了苏轼的情感落差,是他一生的至爱。不苛求幸福不代表对人生的幸福不予追求,在王朝云的情感抚慰下,苏轼创作了许多情感炽诚的爱情佳作。它们像一朵温婉的剑絮,给这位“起舞弄清影”的寂寞高手,在寒光灼灼剑气萧萧的豪情中点缀了一丝人情的通达,不至于给后世留下一副不识人间有柔情的孤傲侠士的形象。
林语堂以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几乎宣告了苏轼研究的终结。尽管有许多资料的考证,是厚积薄发之作,不免有疏漏不足之处。然而大体上来讲,这部书是研究苏轼的人极具价值的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angjinxu.com/html/zawen/xduss8u5d11yh.html
上一篇:现在的男人为什么都喜欢姐弟恋
下一篇:地震了,我们不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