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心态
“烈士”这个词,当代人是专指那些为国牺牲的人。古人则把有气节、淡名利者称为烈士。韩非说:“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暮年的曹操,慷慨激昂地高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像曹操
“烈士”这个词,当代人是专指那些为国牺牲的人。古人则把有气节、淡名利者称为烈士。韩非说:“好名义不仕进者,世谓之烈士。”暮年的曹操,慷慨激昂地高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像曹操那样,老了仍胸怀天下的人毕竟不多。多数人认为“人老珠黄不值钱”,老了,就是累赘,就让人讨厌。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听起来很不是味,好像人老了就非得去死。原话出自《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孙弟:同逊悌,敬兄友弟之意。夷俟的意思是叉开双腿,像畚箕那样很不雅观地坐着。这段话是说,一个叫原壤的人,叉开两腿坐在地上。孔子用拐杖敲着他的小腿说:小时候不懂得敬兄友弟,长大了又没有作为。老了不死,真像贼一样让人讨厌。显然孔子并不是真正骂原壤,而是在说:人老了依然要讲文明,不能为老不尊,否则就会像贼一样让人讨厌。
孔子认为,一个人想得到别人尊重,首先要懂得礼貌。年轻时马虎惯了的人,对此并不理解。有人说:男人是锅汤,要煲到五十岁才算煲好。意思是人只有过了五十,才能悟出做人的道理。但人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幼不注意孙弟,又长而无述的老人,会觉得自卑。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给子女增添麻烦。
有一部获得过戛纳奖的日本电影《山节考》,写的是一个地方的民俗。人老了就由儿女背上山,让他们在那里了却残生。老人也觉得这是应该的,活着既然做不了什么,还不如早点离开这个世界。电影将儿子背着母亲上山的一段路拍得很长、很长……。这是把活人送进坟墓的一段生离死别的路,让人看了心痛到麻木。在生产力极度底下的远古时代,老人把死当作一种奉献。他们把维持生命的物质留给后代,就像雄螳螂,完成交配后,甘愿让雌螳螂吃掉一样。这部电影为什么能获得戛纳奖,也许是它展示了“人”为了家庭、儿女,也可以作出任何牺牲的原始本能的震撼。
社会在进步,这种遗弃老人的习俗已经背离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良知。现在的社会提倡尊老爱幼,老人就更要懂得自重。像原壤那样叉开双腿坐着,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人总归是要老的,年轻时为家庭事业奔波,无暇考虑这些。总觉得年轻是保鲜的,然而时间在奔流。“七零后”已经步入人生秋季,“八零后”刚显摆了几天,“九零后”就咄咄逼人地要过来抢班夺权。更有“七彩零零后”跃跃欲试地跟在后面。过不了多久,这世界就是他们的。比年龄,没有最年轻,只有更年轻。人只有过了50岁,才知道自己也会老。其实人人都年轻过,也人人都会老。甘露7岁为宰相,姜尚80佐文王,儿童和老人都有作为。
人总归是要老的,能自称烈士,却“壮心不已”的人毕竟不多。虽平庸,但能健健康康地活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社会是宽容的,有一个老在等自己,其实也很幸运。老人若丢弃了老的包袱,不那样严肃矜持,不那样老气横秋。“从心所欲”地开开心心生活,相信一样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想开开心心地活着,除了健康,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杜撰了几句老人《三字经》,算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对生活的一点感悟。人之暮性忌偏气损脾怒伤肝体欲健心需宽心常乐享永年。2015.12.3.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angjinxu.com/html/sanwen/x47ds7d7u0mg0.html
上一篇:别不去的是泪水
下一篇:玩味一种无所顾忌之后的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