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城古墩

苍城古墩

鱼大水小散文2025-09-14 16:23:51
提起苍城古墩,许多人知道,这是“瑞昌八景”之一。但是,其到底在什么地方?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又具备怎样的现实意义?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但这些又是不得不弄清的问题。苍城古墩,因为元结、苏轼、王十朋的先后
提起苍城古墩,许多人知道,这是“瑞昌八景”之一。但是,其到底在什么地方?有着怎样的历史记忆?又具备怎样的现实意义?恐怕很少有人说得清。
但这些又是不得不弄清的问题。苍城古墩,因为元结、苏轼、王十朋的先后驻留而知名。对其准确定位和持续追寻,不仅有助于人们留住城市记忆,还可增深瑞昌的文化厚度,甚至还可考较出城市地理环境的变迁,以便更好地进行水岸生态建设。因此,探寻迷失于历史风雨中的苍城古墩,更多具备的是现实意义,而非历史价值。


寻访苍城古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手头缺乏必要的资料和物证,我只能从唐代诗人元结以来的历代诗作中寻找蛛丝马迹。
目光始终锁定在城市南面,是因为元结所写的《瀼溪铭》、《与瀼溪邻里》等篇什。当年,因避安史之乱,元结从湖北大冶举家迁居至江州瀼溪。由于当地百姓的慷慨馈赠,元结一家得以在瀼溪北面的一处台地安顿身形,这正是后人所说的“苍城墩”。从“峰谷呀回映,谁家无泉源”、“修竹多夹路,扁舟皆到门”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元结对新家的秀美环境十分满意。《与瀼溪邻里》中还写道:“瀼溪中曲滨,其阳有闲园。邻里昔赠我,许之及子孙。”从中既可读出元结的感激之情,也可读出苍城墩的大致方位。按照古时“水之阳”为北边的说法,苍城墩应该地处城邑边侧、瀼溪北岸。
苍城古墩会是如何的模样呢?元结在诗中没有提及,苏轼和王十朋也都忽略了,倒是明清时人多有书写。明代举人陈良显在诗作《苍城墩》中写道:“平冈孤特胜,环水逶迤清。”另一位当地文人邓文纲则叙述得更为详细:“郁郁聚翠林,四围削方壁。乾坤一抷土,平地建中极。瀼溪绕足流,榜山当面立。”由此可见,苍城墩为瀼溪及其泛滥出的溪水所包围,是一处顶部平旷、树木丛生的方形台地,并且对南面的“榜山”相互呼应。
苍城墩原建有二贤祠,后因王十朋增祀为三贤祠。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苍城墩湮没于历史的河水中,三贤祠也已难寻踪迹。因此,要寻见苍城古墩,还得从现存的书籍资料中查找。而“榜山”则显得很是重要。
“榜”,古时有木桨之义。“榜山”是否寓意明时瀼溪的渔业兴旺、舟楫繁忙?又或其山形长如桨?为此,我多次前往新长河大道朝南边的群山端详,心头疑云始终未解。只是从那带云雾常遮的山头,从白杨郁离的树林,从凝碧平阔的河水,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柳宗元的《渔翁》画面: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看似山重水复,实则柳暗花明。就在前不久,偶然得到一本《瑞昌县地名志》,其中刊载了清同治十年绘制的《城池图》,“苍城墩”和“挂榜山”(即榜山)竟赫然在列。按照《地名志》记载,今天的大唐新区渡口村古时有苍城渡,正是“苍城墩”的所在。再联想到径直南来的“三贤路”,心里不由得十分惭愧:原来先人们早已在此埋下伏笔,只是粗心如我者一再漏忘。


目光仍需沿着流逝的时光河流,朝来处回溯。如同秦岭为祖国南边的分水岭,安史之乱也是李唐盛衰的分水岭。包括李白、杜甫等在内的大批诗人受到牵连和煎熬,而这其中,著名诗人元结的心路历程又极具代表性。
元结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放荡不羁,青年时折节读书,却又钟情山林烟霞,过着半读半隐的生活。这种情景一直延续到元结在瀼溪寓居的那段时间,从瀼溪诗歌可读出他心里的暂时平静:“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然而,安史之乱容不得书桌的平静摆放。一年之后,元结经人推荐离开这里,走上了宦游之路,最终以道义铁肩和为民情怀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在研究元结前后心路变化的过程中,有关瀼溪的那一段是不可或缺的。
或者正因如此,当被贬湖北黄州的苏轼偶经瑞昌时,他执意前往位处城邑南面的苍城墩去看一看,以致于“行李徘徊,几不忍去”(《隆庆瑞昌县志》语),据说他还在当年元结留下的馆舍里住了一晚。或许正是这一晚,让苏轼对最为敬仰的“漫郎”(元结自号)有了更深了解,对命运和时局有了更深理解,更加坚定了笑看风云、笑面人生的信念。在苏轼离去后不久,百姓们在此建祠以纪念“二贤”,并把苍城墩称为“苏坡墩”。
南宋王十朋来到苍城墩,则是在80余年后的仲秋时节,当时他由饶州(今江西波阳。有意思的是,苏轼之弟苏辙也曾在此做官)易任四川夔州,顺道来到瑞昌,他专门前往苍城墩,探访了元结故居,并写下《中秋宿瀼溪驿》诗两首,其一写道:
浪士旧游处,旅人今两宵。赤乌曾纪瑞,银杏敢兴妖。
照眼水名瀼,回头山忆尧。男儿四方志,宁惮蜀天遥。
诗作表达王十朋同样爽朗达观的禀性,以及胸怀四方的志愿。颔联中的“赤乌纪瑞”用的是程普典故,“银杏兴妖”不知作何解?极可能是热情好客的瑞昌百姓,给远道而来的诗人诉说的一个民间故事。
苍城墩的传奇就这样被续写着。直到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瑞昌知县骆秉韶查阅方志,才知除元结、苏轼外,南宋状元王十朋也到访苍城墩,遂提请增祀王十朋,改“二贤祠”为“三贤祠”,今天市委党校前面的“三贤路”即来源于此。而“苏亭墨竹”、“苍城古墩”等“瑞昌八景”之说也在明代流传开来,成为后世瑞昌人心目中最美好的文化记忆。


苍城古墩,因瀼溪的洗濯而显得身姿挺拔、文韵深长。这块处于大唐新区北部边缘的台地,直到清代仍然存在,只是多了一些本地居民。时安泰乡(大致为今天的桂林街道)人程鹏里在《苍城古墩》中这样写道:
浪士何年隐,高情寄此墩。榜山青到眼,瀼水碧环门。
竹媚波千顷,舟回月一村。东流湓浦近,好为朔渊源。
诗中的“村”,指的是当时的渡口村。按照《瑞昌县地志名》记载,在明代永乐年间,就有本邑王仙乡(大致为今天的南义镇)辂北村周姓村民迁居至此,之后居民麇集、人丁孳生,村落越来越大。是瀼溪洪水泛滥和冲刷的作用吧?抑或加之人力耕作的结果?昔日的台地渐渐削移为宽阔的平地,并隔着一条已然改道的瀼溪河,与北面的城市凝眸对望。走进如今的渡口村,已经很难看出苍城古墩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