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朝佛

灵隐朝佛

指言散文2025-05-04 21:00:51
初访灵隐寺是在十五年前,其后来杭州都没有机会再来朝山。依稀只记得灵隐的风水极好,又有古寺的所有积淀。以前阅历浅薄,对于处世感受和人生的哲理认识浅陋,游寺院多只感受其古老和寺院的布局,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佛
初访灵隐寺是在十五年前,其后来杭州都没有机会再来朝山。依稀只记得灵隐的风水极好,又有古寺的所有积淀。
以前阅历浅薄,对于处世感受和人生的哲理认识浅陋,游寺院多只感受其古老和寺院的布局,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佛学的常识。虽然一向来,我都不曾对着佛像顶礼膜拜,但却从不拒绝佛学对自己精神的影响,以后,佛学对自己的处世和为人的准则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游览佛寺的感受便也与昔日不同。
十多年里,去过的寺院很多,让我有朝山感觉的都是古老的寺院,如普陀山的普济寺、法雨寺,天台山的国清寺,山西五台山的显通寺等诸多寺院都让我更亲近于佛理的学说,而灵隐寺却让我第一次感到心灵宁静和第一次强烈地希望拥有这份宁静。
自“咫尺西天”照壁往西进入灵隐,先至理公塔,往右过春淙亭。一道红墙的左边便是飞来峰与冷泉。在飞来峰的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射阳洞以及沿溪涧的悬崖峭壁上,有五代至宋、元年间的石刻造像三百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这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佛像俱雕刻得精致圆润。冷泉有“壑雷”“冷泉”二亭,亭建于宋代,苏东坡有诗“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亭因诗得名,冷泉亭上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写得很有意趣。
过冷泉,灵隐古刹即在眼前。
宋之问有灵隐寺诗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听名字就让人神往。寺院创建于东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据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
与其他寺院的布局大致相同,大殿正中便是释迦牟尼莲花坐像,两边是二十诸天立像,殿后有十二圆觉坐像,大殿后壁有“慈航普渡”、“五十三参”海岛立体群塑。在我看来,灵隐寺的佛像最具符合中国人传统审美的神韵,单就两厢的二十诸天立像,就可以让我们欣赏很久,神态各异,惟妙惟肖,服饰飘带仿佛随云流动,似乎不是静止的站像,而是活动于云端的人物。灵隐现今释迦牟尼佛像,是在建国之初重修寺宇时,由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妙相庄严”、“气韵生动”,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极具风采。我在大殿停留很久,凝神注目于这尊佛像,端详着佛像的眉目,忽然间觉得自己心神俱静,佛像的妙相极度的感染了我……
出大殿门之后,留连古木幽深的灵隐寺内,我不再想去看其他的东西,游人熙攘,而我心理却觉得十分的安静,在经过幽静的侧边厢房时,我甚至想,如果在这里住一段时间多好。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