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随想

二十年随想

宣命散文2025-05-17 02:34:31
又到七月了,每年的这个时间,我都会想起在那年的这个时候我离开校园,背背行囊,怀着迷茫、紧张与激动的心情回到故乡,走进社会的情景。二十年了,在人的一生中,二十年是一个不短的时段。在二十年中,婴儿可以成为
又到七月了,每年的这个时间,我都会想起在那年的这个时候我离开校园,背背行囊,怀着迷茫、紧张与激动的心情回到故乡,走进社会的情景。二十年了,在人的一生中,二十年是一个不短的时段。在二十年中,婴儿可以成为俊男靓女,英俊(漂亮)的青年成为额留皱纹、青丝夹带白发、饱经岁月风霜的中年人……
岁月在前行,时光在流逝。今晚,静坐在书房里的我,被电脑中传出的电影《毕业生》中的主题曲所打动,那婉转的旋律勾起了我对逝去岁月的记忆。在二十年前今天的夜晚,在年级主任的一声“可惜了”的哀叹中,我背着行囊,乘火车离开了学习和生活了五年的山城,回到故乡——自贡。那年,因众所周知的学生运动,全国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受到影响,同学中不少的人被安置到区医院,全国许多同龄人在当时被迷茫、焦虑、失望的心情所笼罩,原本憧憬的美好愿望在那一时刻如同漂浮的肥皂泡一一破裂,一种莫名言状的不安情绪在同龄人中蔓延,前途渺茫……我当时也同样受到影响,被分回家乡,经过周折好不容易的到了一家县级医院,由于在当时我不服从分配,先后被自贡日报和四川日报点名批评。工作后,先从事内科工作,17年前调入现在的工作单位,从事外科工作至今。
岁月如梭,一晃就是二十年了,圣人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句话含有太多的人生哲理,是中国人定位人生时间的坐标。小时侯对于外部的世界,是好奇心强,什么都好奇,自已又找不到答案,万事都需要别人帮助,是一种外部依赖性心理。老师说的,电视、电影里的、书上写的,都是权威的,是知识的来源地。记得小时候,小朋友之间争论什么问题,常常是以“书上说的”为准,“书上说的”严然是尚方宝剑,是“金标准”。到了“三十而立”,就可以确定自已的人生道路,可以立业了。好奇心已经大大地减弱,对世界有个大体的把握,实际上是不需要太多的好奇心,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少了。但还没有到“不感”的地步,对世界的感知尚来透彻。“四十而不惑”是真正到了对外部世界有了完全的了解,人生已经成形了,没有什么可以好奇不解的东西。不知道的东西是因为自已不干那一行,没必要了解。如果觉得“四十而不获”,是因为没机遇,没有一个好的平台。而自己在已逝去的岁月中,在已接近五十的年龄了,自己立了什么,又知了什么,连自己都不能一一回答自己,真是感慨万分……记得刚开始工作时,自己只知道埋头苦干,钻研业务,不在乎人际关系,也没有意识到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面对。你工作好了,会有人嫉妒你,你学习高了,你可以做手术了,又有人生怕你比他好,会影响他的位置……后来自己才意识到你只把工作做好,未必人人都会认可你的,年轻人峰芒毕露,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可是那个时候年青气盛,又怎么会想到呢?真有“木秀于林,风必吹之”之感……
在这些年里,我的变化很大,除了容颜老了,更主要心理了老了许多。记得在刚参加工作时我认为我的职业的最伟大的,我要努力成为一名知名的医生,而二十年后我认为没有哪一种职业是很崇高的,职业更多的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我只能尽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二十年前当患者家属对我表示感谢时让我激动了很久,而二十年后,即使有患者骂我我也一笑而过,觉得对得起良心就行。二十年前见到不公正的事总想冲上去,二十年后见到不平的事也只是在内心感慨一下就忘了。二十年间我见到了很多的生生死死,也看到了人间的形形色色,芸芸众生中,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可以说,医生这行业在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是人良心的天平,它可以称出人的品德、人的良心,有为了家人的康复而宁愿倾家荡产的,也有孩子众多因谁都不愿拿医药费而至父(母)不治而自动出院的。有因家庭贫困看不起病的,也有的拿着几十万元来医院装阔的……
岁月无痕,青春有迹。她停留在纸上,停留在沉叠叠的工作日志里,停留在阅读过的厚厚的书籍里……每想起光阴逝去,岁月不再,心里一半是惶恐,一半是不安,外带些着急上火。
人生如果能到500岁,我想这些不安也许就会减少多了。
2009年7月7日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