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扯歪论:孔融让梨到底让出了什么?
说到孔融,大多数人马上便会想到那个关于他的耳熟能详的“让梨”故事。旧时学童启蒙基础教材《三字经》上便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由此,“孔融让梨”之事千百年来一度被奉为宣扬“孝悌”
说到孔融,大多数人马上便会想到那个关于他的耳熟能详的“让梨”故事。旧时学童启蒙基础教材《三字经》上便有这么几句:“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由此,“孔融让梨”之事千百年来一度被奉为宣扬“孝悌”之经典而广为流传,直至我们这个时代,教师依然会让刚刚踏入学校的孩子将四岁的孔融当作榜样,以此教会他们何为“孝悌”,从而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这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一种教育到底会对孩子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还是从孔融自身说起吧。需要提醒的是,孔融出身名门之后,乃孔子的二十世孙。由此可见,其家规必当甚严,在这样的一种儒家学风浓厚的家庭氛围之下,我想孔融幼时一定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从而谨小慎微,彬彬有礼。至于他的“让梨”,千百年来将其奉为“孝悌”之举,而在我看来,却不尽然也。一个四岁的孩子,应该是毫无“孝悌”的概念的,他只是在其家长的许多年的主观支配下,在不自觉中所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与古时大人教育孩子“男女授受不亲”是一样的道理,孩子都是不明就里地机械式地就这样做了。
我不知道孔融的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不过他成人后那段“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的言论却着实叫我匪夷所思。一个以“孝悌”闻名海内的名门之后居然堂而皇之地抛此大逆不道之辞,这难道不是件很荒唐的事情吗?正因如此,也无怪乎那个妒才的曹操会以此为幌子将狂悖乖张的孔融杀之而后快了。
从“让梨”而成为闻名天下的少年英才到以“不孝”之罪而成了刀下亡魂,这是一个多么戏剧化的人生,然而这戏剧却是一幕悲剧。因此,从中我不得不发出一些感悟。
如果说这篇大逆不道的言论确实出自孔融之手,那么我只能做出这样的推论,孔融的童年生活是压抑的,一切都是在父母的指示下而生活的,没有自由,也没有自己的主见,而这些又是与自己的天才的智慧背道而驰的。因此,到其成人后,这样的一种压抑心理终于在不自觉中山呼海啸式的释放了。在曹操手下从事,他处处与曹操对着干,如:有一次,曹操攻下邺城,其子曹丕纳袁绍儿媳甄氏为妻,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这是对他们父子的讥刺,还问此事出何经典,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如果说这样的讥刺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在《难曹公表制禁酒书》中的言辞则完全是强词夺理了,曹操发布禁酒令,理由是酒可亡国,孔融却反唇相讥:“妇人也可以亡国,何不禁之。”这就纯属无理取闹了。关于此种种行为,我想因与他在遭受童年压抑成人后形成的一种极不健康的狂悖心理是有关联的。
今天我之所以写下这样一篇歪论,是源于早些日子偶尔看到央视八套所播的一部儿童剧。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老师布置作文题。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说下你的想法,一个美国来的小男孩很是茫然,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等到老师将此故事与他讲完后,小男孩说道:“如果我是孔融,肯定要大的。”老师眉宇紧蹙,提醒他这是不对的,他却反说:“我本来就想要大的,这是我真实的想法,我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老师听后,无言以对。同样都是孩子,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想法呢?是品质上的问题吗?我看不是,前文已提过,孔融让梨的这种行为应当不是其“天性”所为,而是在家长强制式的思想灌输中不得以发出的行为。果真如此,我看这梨还是别让为好,因为一切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其结果必定是不好的,孔融因狂悖而死不正是个例证吗?
胡言写下这样的文字,望大家莫笑,这只是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不成熟的思索,写下这样肤浅的几行文字,还望名士高人指教!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angjinxu.com/html/zawen/x6564idou12y2.html
上一篇:夜半出租车
下一篇:女人对女人为什么那么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