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悲剧文学引发的一些思考

关于中国悲剧文学引发的一些思考

属草杂文2025-10-02 02:49:52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我们一直比较缺乏优秀的悲剧文学作品。不知是否由于我们数千年以来都生存在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中,我们的祖先才一直都喜好喜剧——大团圆的结局,才造成了我们悲剧意识的淡漠?或者说,正是
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我们一直比较缺乏优秀的悲剧文学作品。
不知是否由于我们数千年以来都生存在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中,我们的祖先才一直都喜好喜剧——大团圆的结局,才造成了我们悲剧意识的淡漠?或者说,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太多悲剧,人们才更加向往美好的结局以寄托向往和希望,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学一直难得悲剧的鲜花怒放?
中国文学史上也不是没有一点悲剧文学,譬如零散的见诸于民间文学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之类,却一直缺乏比较正统且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优秀剧目。难得的比较优秀悲剧作品大约起自关汉卿的《窦蛾冤》,简直就是“硕果仅存”可以形容。《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本也是悲剧,或者说具备悲剧的因素,却由于美丽化蝶、子孙祭塔之类的浪漫结尾,大大减少了悲剧的氛围,减弱了悲剧的力量。
喜欢喜剧的我们,爱好虚假的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足以陶醉民心,麻木民意吗?舞台上的喜剧成了我们民族的一个春秋大梦,指引着我们的希望所在。于是,在希望中我们造就了曾经的“超稳定结构”的封建社会。
悲剧的震撼力量是否太强,足以破坏封建统治的构建,乃至根基?
纵观中国文学史,《红楼梦》原本可以成为我们空前乃至绝后的超级悲剧作品,却由于种种缘由,曹雪芹没有能够将之写完,或者说没能够将写完的原作呈现给我们。而高鹗、程伟元基于商业目的续书,诸如“桂兰齐芳”之类,完全改变了原作应有的深刻悲剧结局,且一直风行至今——之所以风行,不仅是由于曹雪芹的原作艺术魅力深厚,且也和高鹗们使得全书的故事显得完整有关,恐怕还得益于高、程的结局更符合国人大团圆的“喜剧心态”吧!
缺乏悲剧意识,这是我们的历史,也恐怕是我们几千年来的制度使然。悲哀的是,在现实中则有着太多的生活悲剧——没有艺术悲剧的警示,是否会更加加深着现实的悲剧呢?
悲剧的力量是震撼性的,警示性的;喜剧则最多不过是所谓的寓教于乐,企图潜移默化些说教而已。
纪德曾经写道:“作品中附和一种学说,哪怕附和最健全的、颠扑不破的一种学说的东西,从来不能赋予艺术作品以深层价值,并使其流传下去。作品具有深层价值并能流传下去的原因,恰恰在于它提出新的疑问,超前提出疑问,以及超前回答尚未提出的问题。”喜剧通常是难以有所疑问留给读者的,悲剧则总是向人们“自动”提出“为什么”——何以会发生?如何解决和防止……
他说:“我十分担心,充满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借此今天获得成功的大量作品,过不了多久,就会让来接触的人闻到无法忍受的诊所味;而我认为,作品只有摆脱这种顾忌,才最有价值。……没有自由,艺术也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我们的文字操持者们,是不是应当认真思考一下呢——我们需要更多更好更强烈的悲剧文学作品!而非津津乐道于寓教于乐之类!更非尽是些帝王将相,辫子满眼的喜剧、“正剧”!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