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员干部应做求“和”不求“同”科学发展观的表率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符合人的本质的要求。党员干部即是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符合人的本质的要求。党员干部即是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又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做求“和”不求“同”科学发展观的表率。两千年前,孔子给子路讲述从政道理的时候,说“君子和而不同”;两千年后的今天,党员干部在运用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去解决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求“和”不求“同”。
“和”乃和谐之谓,和谐是个人、单位、社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和谐意味着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和谐意味着上下同心、群策群力;和谐意味着千树同根、十指连心;和谐更意味着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而党员干部谋求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和”不求“同”的执行者。
“同”是附和之意,附和是造成“一言堂”的罪魁祸首。附和意味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附和意味着形而上学、以人废言;附和意味着阿谀逢迎、溜须拍马;附和更意味着党员干部明哲保身、难得糊涂,而忽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性和内在发展需要。
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目的。和谐是一种氛围,她蕴涵着无限生机、朝气蓬勃。和谐是一种容纳百川的姿态,是一种泽被万物的胸怀,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党员干部只有达到在谋求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和”不求“同”的至高境界,着力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火热实践中增长见识、增强能力、提高境界,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人民群众扎扎实实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求“和”不求“同”并不代表各谋其利、各行其所。广大党员要深刻领会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哲学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会自觉地围绕科学发展观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才能适时、恰当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内在发展的需求变化调整方针政策,才会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惟有如此,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强大的向心力,才能达到思想统一,行动才能步调一致,所有人才能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利益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无往而不利。
求“和”不求“同”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紧紧抓住践行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的平台,着力提高自已践行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等能力,自觉应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突出重点,从具体工作入手,解决实际问题,为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献计献策、鞠躬尽瘁。
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就能使人心齐,将泰山移;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就能让山成玉,变土为金;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就能使上下同心,万丈大厦起于平地。而惟有求“和”不求“同”,才能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同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求“和”不求“同”的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由3000ok传奇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nanyangjinxu.com/html/zawen/x88845688t210.html
上一篇:王石即使净身,也财富无限
下一篇:忽而莫失的一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