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是人生修炼的至高境界

放得下是人生修炼的至高境界

果蔬杂文2025-09-01 17:10:01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最高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最高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指的是治学境界。佛教禅宗修行也有三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最高境界):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如果谈到做人修身养心的至高境界,那当推“拿得起,放得下”,其中“拿得起”比较容易达到,所以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放得下”这三个字。且从一则广为流传的老和尚背小女子过河的故事说起。
一日,老和尚携小和尚外出游方,见一小女子欲过河但害怕。老和尚二话没说背起那女子趟过了河,把女子放下后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一路嘀咕又不敢问,直到晚上至一庙宇挂单入住,才忍不住小心翼翼问老和尚:“师父你怎么可以背女子过河?那是犯戒律的呀!”老和尚瞧一眼小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了,你怎么到现在还没放下!”
这则故事生动阐述了佛教本性。从哲学角度看,佛教世界观是彻底唯心主义的。老和尚是得道高僧,在他眼里小女子也罢、老太婆也罢,男人也罢、女人也罢,统统不是真实的存在,都只是内心妄念产生的虚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普度众生,背一个小女子虚像跟背一个老男人虚像没有差别,这是得道高僧的境界。小和尚道行尚浅,不明了佛教真谛。在他眼里,小女子、老男人都是实实在在的血肉之躯,所以背老男人过河是积德,背小女子过河是罪过、是犯戒。
这样的解释还只停留在故事禅机的表层,故事还有更深层的含意。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悟彻了佛的“本性”就能“出世”,像老和尚那样拿得起、放得下。不明了佛的“本性”,就会像小和尚那样既不敢拿起、也不能放下。“拿得起、放得下”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包含的学问却很大,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大到治国安邦,中到兴家立业,小到待人接物,都和这几个字是否拿捏得当密切相关。像小和尚那样拿不起、放不下的人,一旦遇到重大变故,必然会方寸大乱穷于应付,事情很难处理妥帖。
笔者认得一位国内外颇有名望的企业家,此公简直是位神人,从一个农村木工干起,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搏击风浪游刃有余,用奇迹般的速度,把一家不起眼的小企业,发展成员工超万、资产数十亿、名闻国内外的集团公司,成为坐镇一方的产业霸主,其发家过程足可写成一部畅销的励志书,“拿得起”是他成功的秘诀。在他事业达到巅峰时,也种下了败落的种子,根源就来自他“放不下”的秉性。这样一家大型集团公司,始终没有建立现代管理制度,没有董事会倒也罢了,甚至没有管理公司技术业务的总工程师,没有总工程师办公室,也没有协助总经理处理事务的部门。事无巨细他必亲力亲为。设计图得由他亲手画好草图,再交给技术人员去做。连员工迟到早退、食堂做什么饭菜也要亲自过问。对他一手创办的企业一百个不放心,合乎逻辑的结果必定是永远放不下。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企业终于垮掉,被“资产重组”,自己也灰头土脸疲于奔命,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这似乎印证了齐秦演唱的一支歌中的歌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再看看比尔?盖茨、马云这些企业精英,他们在精力充沛的壮年就全身而退,把企业发展的重担交给年轻的接班团队,自己则摆脱冗务,潇洒地去干自己喜爱的事情,两者的结局有天壤之别。苏东坡写过一首著名的诗《题西林寺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位著名企业家之所以如是结局,可能就是因为他“身在此山中”而“当局者迷”了吧。
再以近来炒得沸沸扬扬的某某等人轮奸案为例,某某的父母都是社会名流,父亲还是很受人尊敬的“重量级”人物。老来得子,从小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养成了坏习惯。成年后劣迹斑斑终于犯事,成了轮奸案嫌疑犯,最终被法院判刑。如果他的名人母亲和她身后受人敬重的父亲懂得放下,不那么拼着身家名声一味护短,事情或许会处理得合情理些,舆论也不会那样一边倒,受害人也不至于揪住不放,兴许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不至于诉诸法院受牢狱之灾。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为人之母护子心切可以理解,社会舆论不应求全责备。不过事情背离自己意愿发展,是不是和他们放不下爱子之心有一定关系?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老和尚背小女子过河的故事,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启迪。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由于我们执迷不悟,不能看空、看透,因而不舍得、不愿意或不懂得放下,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使事情向坏的反方向发展。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坏闺秀》中,跛足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做人要“放得下”的哲理,如果读懂了它,碰到问题就能轻松放下,事情的解决或许会出人意料的顺利。
《好了歌》对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由于时代变了,《好了歌》显得有些过时,有些表述过分消极悲观,有的地方封建遗毒明显。譬如,《好了歌》的第一段:“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显得过于消极出世,和我们时代提倡的积极进取精神背道而驰。第二段:“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通过刻苦奋斗积聚财富无可厚非,只是对利用公权力为自己谋好处,通过贪污、受贿聚敛不义之财的人,才需要给以警示。第三段:“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这是典型的封建贞操观的遗毒,进入21世纪,难道还要妇女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吗?第四段:“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孝顺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它是“忠孝节义”封建思想之一,和现代社会提倡的爱父母、赡养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能混为一谈。
尽管《好了歌》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但对处在物欲横溢、情色泛滥的时代,在充满机遇、挑战、诱惑、欺诈的环境里,能让我们提升觉悟净化灵魂,看透看空世事万物,达到“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修炼至高境界,无疑仍有现实意义。笔者重
标签
相关文章